藝術與繪畫潮流

內容
  1. 抽象表現主義
  2. J. Pollock.《白鯨記》.1943
  3. F.Klein,綠底黑字,紅黃相間,1948年
  4. 抽象派
  5. V·康丁斯基。 《構圖 8》,1913 年。
  6. F. Leger,《拿著花的女孩》,1954年
  7. 先鋒派
  8. P.畢卡索 三位音樂家 1921
  9. 學院派
  10. A. Cabanel 菲德拉。 1880 年
  11. A. 布格羅 收穫期間休息。 1865年
  12. A. Alma-Tadema,《摩西的發現》,1904年
  13. 行動主義
  14. 克里斯托和漢-克勞德。 53號門,2006年
  15. K. Oldenburg。湯匙橋,櫻桃。 1985年
  16. 時代錯誤
  17. K.M. Mariani《心靈引導之手》1983
  18. 分析藝術
  19. P. Filonov. 農民家庭 1914
  20. P. Salzman,《三重自畫像》,1932 年
  21. Tatyana Glebova 顏色輸出
  22. 地下
  23. 奧斯卡·拉賓,《沐浴(聞莫斯科古龍香水)》,1966 年。
  24. 列夫·克羅皮夫尼茨基
  25. A. Zverev 肖像 1969
  26. 乾型
  27. 安東尼·塔皮斯 (Antoni Tapies) 繪圖 - 4。柏林繪圖系列。
  28. J. Dubuffet 爵士樂隊,1955年
  29. J·杜布菲自畫像,1958
  30. 貧窮藝術
  31. 馬裡奧·梅爾茨,佩特拉小屋項目,1982年
  32. 馬裡奧梅爾茨 無題
  33. L. Fontana 標題
  34. 巴洛克風格
  35.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巴克斯。 1593 - 1594。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36. 西蒙武埃,《聖切契莉與天使》。 17世紀上半葉。匈牙利美術館,布達佩斯,匈牙利
  37. 包浩斯
  38. 保羅‧克利 1925 年創作的《古代聲音,黑色抽象畫》
  39. 保羅‧克利:《克利對各種反常行為的分析》,1922 年,作品集
  40. 瓦西里‧康丁斯基,《聖喬治與龍》(1914-15 年)。
  41. 瓦西里·康定斯基。 《無題》第一幅抽像水彩畫。 1910-1913年
  42. 真實主義
  43. D. Fattori. 海岸邊. 1893年
  44. S. Lega Italian Barsaglieri 帶領奧地利囚犯,1861 年
  45. 視訊藝術
  46. 白南準機器人家族,1976
  47. 白南準新作品,1983
  48. 幾何抽象
  49. 柳博夫·波波娃作曲,1917
  50. 米哈伊爾·拉里奧諾夫《浴者》,1909 年
  51. 奧爾加·羅扎諾娃(Olga Rozanova) 火車構圖,1911年
  52. 超現實主義
  53. 理查德·埃斯蒂斯·斯特里特
  54. 唐·埃迪。老式汽車模型
  55. 拉爾夫·戈因斯(Ralph Goings)。 《夏日》

抽象表現主義

J. Pollock.《白鯨記》.1943

0b1552795a325331be16626387e71b0d

194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抽象藝術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是紐約畫派的藝術家。抽象表現主義延續了藝術從理性和邏輯法則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目標是以混沌抽象的形式自發地表達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和潛意識,並以自發、自動地將顏料塗抹於畫布作為其主要創作原則,這種創作完全受精神和情感狀態的影響…

F.Klein,綠底黑字,紅黃相間,1948年

弗朗茲·克萊恩 xx 黑綠紅黃 1948

藝術家們以快速的節奏,用粗獷而充滿力量的筆觸覆蓋畫布表面,並經常運用滴畫技法(潑灑顏料或從管中擠出顏料)。繪畫創作過程通常在公眾場合進行:整個表演在觀眾面前展開,藝術家的姿態和動作與顏料在畫布上滴落和噴灑一樣活躍。

抽象表現主義一直主導著美國文化直到1960年代初,成為美國繪畫界最早的嚴肅運動之一,並影響著世界藝術的發展。

1

抽象派

V·康丁斯基。 《構圖 8》,1913 年。

20世紀藝術界的主要藝術潮流之一,其作品結構完全基於形式元素──線條、色點、抽象構圖。抽像作品脫離了生命本身的形式:非具象的構圖體現了藝術家的主觀印象和幻想,以及意識的流動,它們引發自由聯想、思考運動和情感共鳴。

抽象主義的確切興起時間及其創始人均無法考證。公認的抽象主義啟蒙者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卡西米爾·馬列維奇、皮特·莫德里安、弗朗齊謝克·庫普卡和羅伯特·德勞內等藝術家,他們在各自的理論著作和綱領性聲明中概述了這一運動的主要內容。

F. Leger,《拿著花的女孩》,1954年

內容管理系統

抽象主義起源於美術界的一種狹隘思潮。 1930年代初,抽象主義協會開始興起(「具體藝術」-1930年,「圓與方」-1930年等),將不同國籍、不同流派的藝術家聚集在其旗下。到了1930年代中期,人們對抽象主義的興趣急劇下降,這些協會也隨之解散。抽象主義在美國重獲新生,抽象表現主義於194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以非具象形式表達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最後一種流行的抽象藝術形式是普普藝術,它出現於 20 世紀 60 年代,此後抽象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先鋒派

P.畢卡索 三位音樂家 1921

畢卡索1921年三位音樂家

20世紀藝術文化中一系列創新、叛逆的思潮與方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先鋒派扮演不同的角色:20世紀初至20世紀初,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和抽象藝術相繼出現;20世紀20至30年代,超現實主義佔據主導地位;戰後時期,抽象主義出現了新的思潮,如抽象表現主義、斑點畫法、非正式藝術等;20世紀60至70年代是從「古典」先鋒派向新先鋒派(或稱後現代主義)的過渡時期,其組成部分包括行動主義、普普藝術、概念主義、動態藝術和其他藝術實踐。

學院派

A. Cabanel 菲德拉。 1880 年

iCAR1CFZ8

美術界的一種思潮,其發展基礎是藝術學院。學院派的發展史與波隆那的「正道學院」(約1585年)、法國皇家繪畫雕塑學院(1648年)以及俄羅斯三大藝術學院(1757年)息息相關。所有機構的活動都基於一套嚴格規範的教育體系,以古代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成就為導向,從中精心挑選出古典藝術的特質,並將其視為理想和卓越的典範。

學院派藝術之路並無任何重大發現或成就,由於其人為性(「造作」)和折衷主義,它並非一種藝術風格。

A. 布格羅 收穫期間休息。 1865年

-----_~1

學院派藝術在19世紀蓬勃發展。在法國,這一潮流與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阿道夫·威廉·布格羅、亞歷山大·卡布內爾、保羅·德拉羅什、讓-萊昂·熱羅姆、保羅·約瑟夫·雅曼等著名大師的作品息息相關,他們的作品以其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而著稱。

聖彼得堡藝術學院也培養了一群世界著名的學術藝術家:卡爾·布留洛夫、亞歷山大·伊凡諾夫、亨利克·塞米拉德斯基和費奧多爾·布魯尼。

A. Alma-Tadema,《摩西的發現》,1904年

阿爾瑪·塔德瑪(Alma-Tadema)發現摩西

在我們這個時代,「學院派」的概念已經超越了藝術運動的範疇:它被賦予了額外的意義,並開始適用於那些擁有系統藝術教育、擁有古典技藝、能夠創作出高超技藝作品的藝術家的作品。

行動主義

克里斯托和漢-克勞德。 53號門,2006年

索尼數位相機

1960年代前衛藝術中出現的多種藝術形式的統稱。

渴望抹去藝術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先鋒派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新的藝術表達方式,這些方式不同於傳統的(即靜態的)形式,賦予作品活力,使其參與某種行動(行動)。行動(或行動的藝術)成為藝術實踐的通用概念,其重點從作品本身轉移到創作過程。

K. Oldenburg。湯匙橋,櫻桃。 1985年

Coosje_Van_Bruggen-1

行動主義的起源應該在達達主義者和超現實主義者的表現中尋找,在抽象藝術家(特別是D. Pollock)的活動中尋找,他們宣揚表現性寫作的原則——「行動繪畫」。

時代錯誤

K.M. Mariani《心靈引導之手》1983

馬裡亞尼

後現代主義繪畫的潮流之一,展現了作者對過去藝術的詮釋。後現代主義的出現源自於對現代主義(即藝術界的前衛潮流)的拒絕,它宣稱其目標是回歸古老形式、歷史傳統和前幾個世紀文化的風格。為了探索新的形式,後現代主義藝術家融合了不同時代和文化的藝術風格,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與作者個人經驗相關的個人神話。

時代錯誤主義興起於1970年代末期的義大利,隨後蔓延至法國。其最重要的精神源泉是喬治·德·基里科的作品,他在20世紀20年代結束「形而上學時期」後轉向古典藝術。時代錯誤主義者,或者說“文化藝術家”,正如他們自稱的那樣,受到文藝復興、矯飾主義和巴洛克大師作品的啟發,他們對這些大師的作品進行解讀和戲仿,力求將古典傳統融入後現代文化的馬賽克語境中。

分析藝術

P. Filonov. 農民家庭 1914

調整大小

分析藝術是帕維爾·菲洛諾夫在其理論著作(《教規與法律》,1912年;《人造畫》,1914年;《世界繁榮宣言》,1923年)及其繪畫作品中發展並具體化的一種藝術方法。菲洛諾夫將立體主義視為理性主義原則的載體,並將其與藝術形式的有機生長(如同樹木生長)原則以及繪畫的「人造」特質進行了對比。

P. Salzman,《三重自畫像》,1932 年

銅

「製造性」原則是分析藝術的核心立場。藝術家「建構」他的畫面,如同自然界用原子和分子「創造」更大的形態。菲洛諾夫深知「任何物體都不僅僅只有形式和顏色這兩個謂詞,而是一個由可見和不可見現象組成的整個世界,以及它們的散發、反應、包含、起源、存在、已知或秘密的屬性,而這些屬性有時又包含無數的謂詞”,他堅信所有這些屬性的多樣性都可以在繪畫中得到生動地表達。

創作作品時,藝術家不僅要依賴顯而易見的可見之物(“看得見的眼睛”),更要依賴不可見之物(“知性之氣”,捕捉隱藏的過程)——即所描繪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內部模式。藝術家將他對物體或現象的內在“視覺”轉化為圖形和圖像結構,其基礎是“形式有機發展規律”,借鑒自然(並非模仿自然所創造的形式,而是模仿自然“行動”的方式),並與“經典”(人為構建的形式)相對立。

Tatyana Glebova 顏色輸出

_1346674856

藝術家掌握了這項規律後,就能「創作」出一幅有機的、具有自我發展潛力的畫作,彷彿無需作者本人參與(它像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樣生長發育)。 P. Filonov 認為,用他的方法創作的藝術是未來的藝術,它將引領我們走向“世界鼎盛時期”,因為它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基礎上,基於一系列科學原理,旨在激發和發展觀者的智慧(“使其成為智慧進化的一個因素”)。分析藝術大師:Pavel Filonov、Tatyana Glebova、Alisa Poret、Mikhail Tsibasov、Sofia Zaklinovskaya、Pavel Zaltsman、Pavel Kondratyev、Boris Gurvich、Nikolai Evgrafov、Vsevolod Sulimo-Samuillo、Yuri Khrzhansky

地下

奧斯卡·拉賓,《沐浴(聞莫斯科古龍香水)》,1966 年。

003c5ae04f78c5fd71e2679155a4025db8bd8390

地下(英語:underground,地下城)-狹義上指任何非商業性的實驗性藝術;廣義上指20世紀50年代末興起於美國的一個概念和現象,指“地下”文化,是所謂反主流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反抗當時文化社會中盛行的限制和傳統。地下藝術充滿異見精神,拒絕並挑戰社會普遍接受的政治、道德和倫理取向及行為模式,將反社會行為引入日常生活。美國和歐洲地下藝術的典型主題是「性革命」和毒品。

列夫·克羅皮夫尼茨基

20080816_kropivnitsky_馬年

在蘇聯時期,這個概念的涵義略有不同,形式也更政治化:由於政權的嚴格管制,幾乎所有非官方的、即不被當局認可的藝術,包括音樂和文學,都轉入地下。這段時期從19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許多協會的活動體現了「藝術反對派」的立場,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亞諾佐夫斯卡婭」團體(E. 和 L. 克羅皮夫尼茨基、L. 馬斯特科娃、O. 拉賓等人(從 1956 年到 1970 年代中期))、「斯列堅斯基大道」團體(I. 卡巴夫、E.u.索斯特等人(從 1960 年到 1970 年代中期))、「集體行動」團體(A. 莫納斯蒂爾斯基、G. 基澤爾瓦特、I. 馬卡列維奇、S. 羅馬什科等人(自 1975 年起))、「毒蠅傘」團體(S. 羅馬什科等人(自 1975 年起))、「毒蠅傘」團體(S. 羅岡赫夫茲、V.年起))。地下運動發展了沒有加入任何協會(V. Sidur、A. Zverev、M. Shemyakin)的藝術家的創造力,但他們是社會藝術(E. Bulatov、V. Komar 和 A. Melamid)和其他前衛運動(前衛藝術家團體、世界冠軍)的代表。

A. Zverev 肖像 1969

89845893_Portret_O_Aseevoy_1969

蘇聯政治體制崩潰後,對藝術創作自由的限制和禁令隨之解除,地下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像也隨之消亡。地下音樂的大師:列夫·克羅皮夫尼茨基、柳博芙·馬斯特科娃、奧斯卡·拉賓、伊利亞·卡巴科夫、恩斯特·涅茲維斯特尼、尤里·索博列夫、尤洛·蘇斯特、基里爾·茲韋茲多切托夫、米哈伊爾·舍米茲金、阿納托利茲·德·蘭夫、列維·杜維爾、馬

乾型

安東尼·塔皮斯 (Antoni Tapies) 繪圖 - 4。柏林繪圖系列。

348

原生藝術(法文:Art brut,意為粗糲、原始的藝術)是20世紀中期歐洲藝術界的一場運動,其創始人和領袖是法國藝術家讓·杜布菲,他提出了「純粹藝術」的概念,即拒絕美與和諧的藝術。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對人類而言,繪畫如同說話或行走般自然。藝術家擺脫了「令人窒息的文化」的傳統和知識的束縛,本能地、直接地進行創作。

J. Dubuffet 爵士樂隊,1955年

77894633_2118015_140

杜布菲認為,原生藝術是創造力最純粹的形式:一種源自心靈和意識深處的自發性精神爆發,被捕捉於紙上或以物質形式呈現。他關注精神病患、與社會隔絕之人的藝術,認為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藝術家,擁有賦予人真正個性的主體性。

起初,杜布菲在自己的作品中效仿他們的風格,刻意創作原始、「野蠻」的形式和圖像,具象與抽象並存,以出人意料的色彩搭配和看似笨拙的筆觸引人注目。 1948年,他與超現實主義作家安德烈·布勒東和西班牙藝術家安東尼·塔皮埃斯在巴黎創立了“粗獷藝術公司”,旨在保存和研究邊緣群體的藝術。這些收藏品約有5,000件素描、油畫、實物和雕塑,構成了1976年在瑞士洛桑成立的粗獷藝術博物館的基礎。

J·杜布菲自畫像,1958

大_3L00022

在當代藝術中,「原生藝術」(Art Brut)的概念涵蓋了存在於社會之外的人們——精神病患者、殘疾人、各種邊緣群體——的作品,以及J. Dubuffet受這些例子啟發的作品。原生藝術是一場更廣泛的運動——「局外人藝術」(Outsider Art)的一部分,該運動在過去十年中已成為世界藝術進程中嚴肅的潮流。從許多方面來看,這都歸功於激進且富有戰鬥精神的知識分子Jean Dubuffet,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原生藝術大師:Jean Dubuffet、Antoni Tapies、Adolf Wölfli、Henry Danger、Morton Bartlett、Rosemarie Kochi、Paul Humphrey、Eugene von Brunchenhain。

貧窮藝術

馬裡奧·梅爾茨,佩特拉小屋項目,1982年

580x435_kmmm_merz_01

貧窮藝術(義大利文:Arte povera,意為「貧窮的藝術」)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興起於義大利藝術界的一場先鋒藝術運動,並在歐洲其他國家廣泛傳播。該運動以工業和自然物件為基礎,優先使用最簡單、最「貧瘠」的材料(例如泥土、沙子、煤炭、垃圾、基本家居用品、破舊的衣服和鞋子等)。

馬裡奧梅爾茨 無題

f63c7f064341bdfa1f2900709ba52201

「貧窮藝術」運動的興起,是對極簡主義和概念主義所推崇的智識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回應,以及它們用於生產藝術品的昂貴材料和技術。貧窮藝術的藝術家在創作時,將目光轉向那些瞬間圍繞著人的“簡單事物的世界”,並試圖揭示平凡事物中獨特的詩意,運用對比——將事物從其慣常的語境中抽離出來,置於另一個現實——奢華的宮殿和博物館空間中。

L. Fontana 標題

豐塔納5號

藝術家特別關注物體的異質性(例如古代雕像的石膏頭模、裝煤或煤氣爐的袋子),以及那些在大氣影響下或由於其化學和物理特性而變化的短暫材料(例如蠟、海綿、橡膠等)。這賦予了貧窮藝術作品某種難以界定的藝術象徵意義。藝術無所不在,轉瞬即逝,難以捉摸,如同生命中的一瞬間。它轉瞬即逝,因此毫無用處,但這正是它的美。

貧窮藝術大師:Mario Merz、Jannis Kounellis、Lucio Fontana、Giovanni Anselmo、Giulio Paolini、Gilberto Zorio、Pino Pascali、Alighiero Boetti、Mario Ceroli、Luciano Febri、Giuseppe Penoni、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巴洛克風格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巴克斯。 1593 - 1594。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04c229285fe59a5eba1a5dd8535aab3d

巴洛克風格是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主導歐洲各國建築和藝術的偉大風格之一。

巴洛克風格(義大利語:barocco - 怪異、奇怪)的發源地是義大利,這種新風格的確立意味著文藝復興的終結,文藝復興主張和諧的世界觀、對人類思維無限可能性的信念以及宇宙存在的秩序。

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點是規模宏大、裝飾豐富、富有風暴感,在組織室內空間時力求營造出虛幻的效果——借助鏡子增加房間面積;借助風景如畫的燈罩和復雜的透視解決方案增加大廳的高度。

這一切都對應著一幅新的宇宙圖景——變化無常、充滿衝突,死亡與新生不斷對抗,充滿激情、困惑和複雜的內心世界的人常常發現自己受制於非理性的力量。

西蒙武埃,《聖切契莉與天使》。 17世紀上半葉。匈牙利美術館,布達佩斯,匈牙利

vue

巴洛克風格遠離清晰和簡潔,喜歡優雅的曲線而不是幾何的嚴謹和直線;喜歡漩渦而不是有序的運動;喜歡在光影的影響下變化的閃爍的金色色調,或者明亮、喜慶、在勝利的聲音中出乎意料地不和諧地呈現出地方色彩,這並非巧合。

巴洛克風格以其壯觀的內部裝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聯想到戲劇場景,裝飾所用材料和紋理的對比組合,以及有時在藝術作品中令人震驚的“真實”細節,例如女性雕像中的真實牙齒和頭髮。

巴洛克風格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整體,將建築、紀念碑和裝飾藝術融為一體,獨具特色。

在歐洲,巴洛克風格在每個國家都保留了其主要特徵,同時又各具特色。因此,在巴洛克風格的發源地義大利,這種風格發展得最為生動,也比法國等地更早,而法國在17世紀的主導地位則屬於古典主義。

在俄羅斯,巴洛克風格的發展始於18世紀上半葉至中葉。俄羅斯的巴洛克藝術擺脫了天主教國家中這種風格特有的神秘主義色彩,歌頌著日益增強的專制權力。

18 世紀上半葉,巴洛克風格在各地向洛可可風格的優雅輕盈發展,與之共存交織,並從 1760 年代起被古典主義所取代。

包浩斯

保羅‧克利 1925 年創作的《古代聲音,黑色抽象畫》

1

包浩斯(德語:Bauhaus – “建築之家”),高等建築與藝術設計學校,由德國建築師W. Gropius於1919年在魏瑪創立。

根據作者的理念,包浩斯旨在將“互不相容”的藝術、工藝和技術統一為“單一的藝術作品”,以中世紀建築行會的形式將它們連接起來,但要建立在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首先,所有學生都要接受為期六個月的預備培訓課程,學習材料特性、工藝基礎知識以及形式和繪畫理論。之後,他們被允許參加工作坊:創意和生產,重點是實踐課堂知識。根據學生的志向,他們將被培養成為建築師、藝術設計師、攝影師或設計師。

保羅‧克利:《克利對各種反常行為的分析》,1922 年,作品集

保羅·克利(Paul Klee)各種反常行為的分析(1922)

V. Gropius 特別注重選擇與他有共同信仰的老師:在不同年代,藝術家 V. Kandinsky、P. Klee、O. Schlemmer、L. Feininger,設計師 L. Moholy-Nagy 和 J. Itten 都曾在此工作過。

包浩斯的鼎盛時期與魏瑪共和國時期息息相關,這段時期深受新浪漫主義的影響。 1925年,包浩斯遷至德紹,併入駐了一座由V. Gropius設計的建築,該建築被認為是功能主義建築的傑作之一。這段時期,德紹的技術實用主義傾向不斷加強,包浩斯風格也隨之形成,其特徵是形式清晰、手段簡約、設計標準化,以及工業方法和材料的改進。

瓦西里‧康丁斯基,《聖喬治與龍》(1914-15 年)。

康丁斯基聖喬治和埃利薩瓦

1928年,瑞士建築師H. Mayer接任校長。然而,他引入的創新(社會科學研究)引起了師生的不滿。 1930年,包浩斯學院由德國建築師L. Mies van der Rohe領導,他一直擔任校長,直到1933年納粹關閉這所教育機構。

瓦西里·康定斯基。 《無題》第一幅抽像水彩畫。 1910-1913年

Kandinsky_primoAcquerello

然而,包浩斯的原則和教學方法在其他國家得到了傳播,其思想對應用藝術和美術(從書籍圖形和廣告到家具和家居用品)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包浩斯大師:華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瓦西里·康丁斯基、保羅·克利、奧斯卡·施萊默、萊昂內爾·法寧格、拉斯洛·莫霍利-納吉、約瑟夫·阿爾伯斯、格哈德·馬克斯、馬塞爾·布列爾、馬克斯·比爾、約翰內斯·拜爾伊、赫伯特·拜爾。

真實主義

D. Fattori. 海岸邊. 1893年

1393124242

真實主義(義大利語 verismo,源自 vero,即真實的、真實的)是 19 世紀最後三分之一義大利藝術文化中的一場運動,最初興起於文學和音樂領域,隨後傳播到美術領域。

真實主義的原則主要形成於法國自然主義的影響之下。真實主義者以E·左拉、G·福樓拜和G·德·莫泊桑的作品為基礎,將其創作的主要任務設定為以客觀性和科學性的方法(從實證主義的立場)研究事實,以描繪現代意大利社會的現實生活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和心理。這場運動的民族原創性體現在對受壓迫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們的生活(主要是農民和外省的貧民)是真實性理論家——G·維爾加、L·卡普阿納、D·錢波利——的小說和短篇小說以及P·馬斯卡尼、R·萊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的歌劇的主要內容。

S. Lega Italian Barsaglieri 帶領奧地利囚犯,1861 年

es2144428

在視覺藝術領域,真實主義的直接先驅是佛羅倫斯「馬基亞伊奧利」畫派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以義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以及城鄉生活為主題。在繪畫領域,真實主義主要以那不勒斯大師為代表,他們在藝術中發展出社會批判傾向(工人階級爭取權利的鬥爭、農民的艱辛生活),並創作了一系列意大利歷史文化傑出人物的畫像。

然而,真實主義派並未看到消除社會不公的社會可能性;他們的作品充斥著悲觀主義和厄運情緒,對現實採取消極自然主義的理解(在文學和繪畫中),或帶有情節劇的風格,膚淺的闡釋,誇張的情感(在音樂中)。儘管真實主義在義大利美術中並未廣泛傳播,但它在世界藝術進程中現實主義傾向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真實主義大師:Francesco Paolo Michetti、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Vincenzo Vela、Francesco Hayez、Giovanni Fattori、Silvestro Lega。

視訊藝術

白南準機器人家族,1976

iCAHN6ACY

影像藝術是20世紀後三十年興起的視覺藝術運動,它運用了影​​像技術的功能。與面向大眾的電視不同,影像藝術在獨特的事件中運用電視接收器、攝影機和顯示器,並創作帶有觀念藝術精神的實驗影片,在專門的展覽空間中放映。借助現代電子技術,影像藝術展現了「大腦的運作」——從藝術創意到具體呈現的視覺路徑。影像藝術的主要創始人是韓裔美國人白南準。運用電視技術的藝術——影像藝術——正是源自於對大眾文化主導地位的抗議,而大眾文化的最高體現被認為是電視廣播。影像藝術的「父輩」白南準和沃爾夫·沃斯特爾分別以各自的方式嘲諷了那些每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放鬆的上流社會人士。

六十年代,沃爾夫沃斯特爾(Wolf Vostell)策劃了一系列即興表演,將奶油蛋糕扔向電視機,用鐵絲網捆綁,隆重地埋葬電視機,甚至用機關槍掃射。音樂出身的白南準(Nam Jun Paik)則採取了更微妙的行動。他從「音樂視覺化」實驗開始,逐漸透過不同大小的顯示器和相應的圖像,創造出擁有頭部、手臂和身體的生物形象,並稱呼它們為「媽媽」、「爸爸」、「孩子」、「阿姨」、「叔叔」等等。

白南準新作品,1983

iCAPZF7A1

視訊藝術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攝影機尚未出現,因此被視為一種年輕的藝術形式。起初,它一如既往地只為少數愛好者所獨享,但到了80年代末,人們逐漸意識到,影片蘊藏著無數豐富藝術表達方式的機會。比爾維奧拉的作品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創造了一個充滿令人驚嘆和著迷的圖像世界,現實與幻想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某種「新的現實」由此誕生。如今,毋庸置疑,錄像藝術家維奧拉和派克之於二十世紀,其重要性不亞於莫內和梵谷之於十九世紀。優秀的藝術總是能對人產生強烈的衝擊──它能喚醒人的感受、想法、理念和行動。錄像藝術的技術手段比繪畫、圖像和雕塑更強大。或許,只有生活本身才能在衝擊力上與錄像藝術相提並論。沃爾夫·沃斯特爾 (Wolf Vostell) 將這種最可信的藝術稱為“逃避現實”,這並非巧合。

幾何抽象

柳博夫·波波娃作曲,1917

伊卡QYPNBN

幾何抽象(其他名稱為冷抽象、邏輯抽象、理性抽象主義)是抽象藝術的一個運動,它基於透過組合各種幾何形狀、彩色平面、直線和斷線來創造藝術空間。

幾何抽像源自保羅·塞尚和立體派的探索,他們率先透過變形自然來探索「新現實」。幾何抽像有多個分支。在俄羅斯,M. 拉里奧諾夫的“光主義”興起,是對物理學最新發現的一種特殊反應;O. 羅扎諾娃、L. 波波娃和V. 塔特林的“非客觀性”後來發展成為構成主義;K. 馬列維奇的“超現實主義”,將非客觀性視為一種“新繪畫風格”; Stijl),由P. 蒙德里安和T. 範·杜斯堡領導,他們提出了新造型主義的概念——純粹造型主義的藝術,其任務是淨化自然界中虛幻的多樣性,並揭示隱藏其中的原始圖式。

米哈伊爾·拉里奧諾夫《浴者》,1909 年

iCATVNHR4

幾何抽象對現代建築、設計、工業、裝飾和應用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直到 18 世紀末,它仍然是藝術的主導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50年代,「抽象主義抒情思潮」(滴畫派,抽象表現主義)開始興起。

奧爾加·羅扎諾娃(Olga Rozanova) 火車構圖,1911年

iCASP7LU8

然而,在1960年代,隨著極簡主義和奧普藝術在藝術舞台上的出現,幾何抽象獲得了第二次誕生。

幾何抽像大師:Kazimir Malevich、Mikhail Larionov、Olga Rozanova、Lyubov Popova、Robert Delaunay、Piet Mondrian、Theo vanDoesburg、Josef Albers、Frank Stella、Jules Olitski、Victor Vasarely、Bridget Riley

超現實主義

理查德·埃斯蒂斯·斯特里特

1

超現實主義(其他名稱:超級現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冷現實主義、激進現實主義)是繪畫和雕塑領域的一種藝術運動,於 20 世紀 60 年代在美國興起,並於 20 世紀 70 年代傳播到歐洲。

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具象藝術形式,以對現實的精準再現和細緻入微為基礎,模仿攝影的細節。超現實主義者的作品是精心複製的照片,並放大到大幅畫布的大小。

唐·埃迪。老式汽車模型

iCAKQEOT2

一些朝這個方向努力的藝術家實際上以照片和彩色幻燈片作為創作基礎。同時,他們保留了照片影像的所有特徵,並運用機械複製技術:幻燈片放映、上光、以噴槍代替畫筆、乳劑塗層等等。這些技術的運用並非偶然:它強調了機械性,將人類的存在從創作過程中剔除,彷彿試圖阻隔藝術家自身對世界的個人視角。或許正因如此,超現實主義的世界顯得毫無生氣、冷漠,與觀者的超現實主義格格不入。

拉爾夫·戈因斯(Ralph Goings)。 《夏日》

iCA92QURR

超現實主義的目標是描繪日常現實,其主要主題是現代城市冷漠的機械化生活,以及殘酷粗暴世界中冷漠的生存體系。其主題刻意平庸,圖像則強調「客觀」。汽車、住宅大樓、餐廳、加油站、電話亭、廣告牌,以及鮮有出現的活人——“街頭人物”,其形象帶有諷刺意味或充滿絕望。這些畫作呈現的現實並非真實,而是在商店玻璃櫥窗、拋光的車身和拋光至發亮的花崗岩中,以多重性的形式體現出來。藝術家精準地再現了這些倒影,營造出空間區域相互滲透、平面關係錯綜複雜的印象,使觀者感到迷茫,產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超現實主義大師:唐·埃迪、理查德·埃斯蒂斯、查克·克洛斯、拉爾夫·戈因斯、馬爾科姆·莫利、梅爾·拉莫斯、奧黛麗·弗萊克、羅伯特·科廷厄姆、本·申特澤特、J.D. 德安德烈亞、杜安·漢森、格雷厄姆·迪恩、邁克爾·英格利甚、邁克爾·倫納德。

盆景
新增評論

我們建議閱讀

選擇哪種植物來種植盆景